新聞分類
“他是我們班組的‘武狀元’。再難再重再急的活兒,只要交給他,大家都非常放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7103廠25車間班組長王和利這樣評價楊峰,這位剛剛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鉗工組組長。
鉗工,看上去是一個平凡的崗位,但“武狀元”楊峰卻出手不凡——他牽頭負責的液氧煤油主閥門、滑閥等精密零件加工工藝方案和關鍵技術的突破,不僅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基礎,還為未來更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研制積累了大量經驗和技術;他率隊攻關的超精密零件加工技術,為“嫦娥”探月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撰寫的小孔加工、特殊新材料加工等多篇論文在火箭推進和航天工藝雜志上發表……
今年只有39歲的楊峰,成名已久——早在11年前,他就已是“陜西省技術能手”。如今,更有“陜西省技術狀元”、“陜西省首席技師”、“全國技術能手”等一系列殊榮加身。
而在這些榮譽背后,是一顆執著于技術探索的年輕的心。
1992年,以第一名身份從技校畢業的楊峰走上7103廠25車間的加工線。他要加工的閥門是火箭發動機上的核心部件之一,直接關系衛星、飛船、導彈的發射成敗。豈料,他加工的第一批30件零件,竟報廢了7件。這樣一個在他人看來糟糕的開局,激起了楊峰的斗志。
白天,他仔細觀察師傅的一招一式,一有時間就在鉗臺旁琢磨技巧;晚上,他捧著《鉗工學》苦讀,并把自己的實踐體會寫在日記上,慢慢揣摩……短短幾年磨礪,楊峰開始嶄露頭角。
閥門“蝶盤”是控制火箭發動機燃料與氧化劑流量的重要零件,加工要求極其苛刻。1995年初,在老師傅退休,車間再沒有第二個人能加工這種零件的情況下,楊峰受命擔綱此任,一舉成功。
“小伙子真行,這么多年,這項活一直是車間的短線和瓶頸,沒想到這么快就后繼有人了。”車間政治指導員王文說,“楊峰最大的特點就是肯動腦,愛鉆研。工作中不論遇到什么樣的技術難題,他從不懼怕、從不退縮,總是先靜下心來,一邊向老師傅討教、一邊自己動腦筋思考,直至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楊峰愛學習,并且會學習,從同事那學來的技術和經驗總能為其所用。不僅如此,他還常常舉一反三,創造出自己獨特的加工方法。”
火藥啟動器是火箭發動機閥門上的關鍵部件,形狀結構復雜,加工精度要求高。由于材料是淬火后加工,切削性能差,鉆孔時鉆頭容易鈍化,造成孔徑超差,出現廢品。在用常規方法進行精加工遭遇接二連三的失敗后,楊峰通過逆向思維另辟蹊徑——改變絲錐的切削角度,用自制導向套攻絲,選擇合適的冷卻潤滑液……這項重大攻關迎來柳暗花明。用楊峰的方法,火藥啟動器加工合格率達100%。
多年來,他自制工裝和鉆模70余項,解決了零件裝夾、加工精度、表面質量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將復雜工作簡單化,有效縮短了加工周期和工藝路線,有的方法提高工效15倍以上。
近年來,車間陸續增添了許多先進設備。操作數控加工設備,單是那厚厚的英文說明書,對楊峰就是一次挑戰。憑著不服輸的勁頭,楊峰利用業余時間捧起磚頭厚的英漢字典,逐個單詞查,一字一句作記錄。很快,他不僅學會了操作,而且把自己原有的鉗工經驗應用于編寫程序的實踐中。
不久后,楊峰在先進設備運用上花的心血就獲得了回報。在某重點預研型號發動機直徑300毫米的噴注器上,有300多對直徑在1毫米以下的對角斜孔。楊峰的任務是為這些斜孔分別倒出不同深度和錐度的角。這項工作,此前還從沒有人干過。接到任務,他反復研究工藝文件和參數要求,首先從鉆頭的刃磨上下手,反復刃磨不同的倒角鉆頭,設想讓鉆頭不在斜孔面打滑打漂的辦法,試驗控制倒角深度和錐度的途徑,并再獲成功。
如今,楊峰不僅承擔著車間最難的鉗工活兒,也承擔著許多新型號新工藝的試驗。面對挑戰,楊峰說:“航天事業為我提供了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使我體驗到人生的快樂和成功的幸福。新時期的航天技能工人任重道遠,還需要繼續攀登一個又一個山峰。”
(本文章摘自5月10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