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類
從勞務派遣工到正式合同工,這種身份轉變給張立松等飛機加油員帶來的最直接好處是收入和福利待遇的增加,但在他們眼里,“身份轉變后,再也沒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尊嚴比待遇更重要”。
今年29歲的張立松來自北京順義區農村,5年前與北京萬事通勞務服務中心簽訂勞務派遣合同,成為中國航油華北公司首都機場第二航空加油站的飛機加油員。
“那時候,感覺自己只是一名會給飛機加油的打工仔。內心深處不時有隱憂,擔心中航油有一天會與勞務公司解除派遣合同,自己由此失去賴以養家糊口的工作。” 張立松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讓他內心感到不踏實的另一原因是,雖然自己和正式工混崗上班,但“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的現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職業發展的玻璃天花板更是橫在他們心中的一道坎。
張立松坦言,彼時的自己,內心缺乏熱情,工作缺乏主動,肩上缺乏責任,“眼睛時不時還要向外看,看能否找到比中國航油更好的工作”。
這種工作狀態無疑是用人單位最不愿看到的。在中航油,飛機加油屬于關鍵生產崗位,要求工作人員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過硬的職業技能。
但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赴首都機場航空加油站的一次調研讓中航油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孫立發現,占飛機加油總人數30%的勞務派遣工“思想不穩定,鉆研業務的勁頭不足,人員流動性大”。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孫立提出勞務派遣工擇優轉制三年規劃,即從下屬的華北公司做起,三年內全部解決飛機加油員等關鍵崗位的勞務派遣工擇優轉制問題。
2010年1月9日,中航油下發了《關于加強集團公司關鍵生產崗位勞務用工管理的通知》。“這是中航油勞務工們終身難忘的日子,也是我們獲得新生的起點。”張立松說。
在經歷申請、初審、初試、測評、公示、報批諸多環節后,張立松以98分的總分,有幸成為2010年首批轉制的42名勞務派遣工之一。
“所有這些環節都是公平、公開、公正的。”和張立松同一年轉為正式合同工的白剛向記者介紹說,最初自己也對擇優轉制的公平性產生過懷疑,“擔心沒有任何背景的我能否轉制成功”。但觀摩測評全過程后才發現,轉制候選人要經過員工級、班組級、站級多維度的民主測評,“根本做不了手腳”。
張立松和白剛的職業發展空間也豁然開朗。他們在晉級、晉檔和晉升方面的上升通道和正式工一樣暢通,二人目前均已成為所在航空加油站的分隊長。
剛邁入不惑之年的白剛表示,轉制解決了自己的后顧之憂,如今他一心一意地要在中航油干到退休,“工作穩定了,收入增加了,底氣也足了,買了車和房,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以中航油華北公司為例,同一名飛機加油員勞務工,轉制后的各種工資福利年均可增加16689元左右。同時,與中航油簽訂勞動合同后,他們成為企業真正的一員,可以更加理直氣壯地參加企業黨團和工會組織活動,榮譽感、自尊心得到滿足。
截至目前,中航油已有162名勞務工轉制。盡管相對2305人的勞務工總數來說,這還只是開始,但其所產生的積極效應已經充分顯現出來。
據初步統計,實行擇優轉制2年來,中航油華北公司的勞務工整體流失率從15.22%下降到5.19%,隊伍穩定性明顯增強。
最讓中航油領導們感到欣慰的是,勞務工們的違規操作現象幾乎杜絕,企業連續多年實現無安全事故。
時下,“勞務派遣工”已成為中國舉國上下關注和議論的焦點。
正在北京舉行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獲得審議的《勞動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劍指”在大型企業普遍存在的勞務派遣亂象。
無疑,中航油的步伐邁在了國家法律法規的前面,其擇優轉制的創舉亦具有開拓意義。
(本文章摘自6月28日“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