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類
“中國—東盟自貿區與東盟經濟共同體(AEC)相互補充。AEC一旦建成,將與中國—東盟自貿區相互融合,形成更大的市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趙洪對本報記者表示。這也是受訪專家一致的看法。他們認為,目前日本、韓國企業已經走在中國企業前面,中國企業尤其是制造業的企業應當有緊迫感,抓緊機會,加快在東盟的布局,以便更好地借助于AEC形成后的大市場來發展。
外資企業可能加快從中國撤出
過去幾年中,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迫使服裝、鞋業等生產廠商向東南亞轉移,一些東盟國家也開始替代中國,成為品牌“加工廠”。繼2009年耐克關閉在中國唯一一家鞋類生產工廠后,另一體育用品巨頭阿迪達斯也計劃將位于蘇州的唯一自有工廠遷移到緬甸。泰國《民族報》不久前報道說,瑞典汽車巨頭沃爾沃也會很快把工廠從中國遷移到泰國,以節約更多成本。總部位于瑞典的電器設備制造企業伊萊克斯也在泰國羅勇府建立了第一家立足于東盟的冰箱廠。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對本報記者分析認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產業結構存在一定相似性,尤其是在服裝鞋帽、汽車制造、電子元器件的制造領域,中國與一些東盟國家所處發展階段相近,競爭性大于互補性。AEC建成后,外資企業還可能加快從中國撤出步伐。”
但受訪專家普遍認為,這未必是壞事。“中國可以利用這一契機,把低端制造業轉移到東南亞,加快高新技術研發,繼續拉大中國制造業與東盟制造業的差距,使其全面上升到介于日韓的高端制造業與東盟的低端制造業之間的水平,為向高端升級奠定更堅實的基礎。”顧清揚對本報記者說。
本地化是對中國企業的更高要求
一些專家表示,如能利用好東盟內部的差異性,也會獲益。印尼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經濟學家約瑟·黎薩爾·達穆里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企業可根據東盟各國各自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在不同國家設立不同的產品生產基地或服務中心。印尼中華總商會理事會常務主席陳泳志舉例說,中國企業可在泰國設立食品或農業生產基地,在印尼設立汽車制造基地等,而產品則可以面向整個東盟市場。
本地化是未來對中國企業進入東盟的更高要求。趙洪建議,擁有技術和人才優勢的中國電信企業可以加大對電費和手機費很高的菲律賓、印尼等國的投資,使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從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升到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領域。中國華為公司給本報記者提供的資料表明,該公司目前已在泰國、越南、菲律賓和印尼等國設立技術培訓中心,以幫助提升這些國家就業人員的素質。泰國商會大學東盟經濟共同體戰略中心主任尼暖·披通喃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企業要想在東盟站穩,必須從出售或購買商品轉向傳授技術。
顧清揚說,“AEC建成后,東盟各國之間的關稅降為零。那些已經扎根東盟的外企,比如像日韓的汽車業,會因此節約更多成本。”目前,經過幾年布局的日韓企業,已經把一些產品的產業鏈、銷售和售后服務網分散到東盟多國,它們或將這些產品組裝后出口到歐美,或在東盟國家銷售。陳泳志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企業應借鑒日韓經驗,抓緊建立在這一地區的生產和銷售網絡。
投資東盟將提高雙邊合作水平
顧清揚認為,“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在航天技術、精密制造等領域的研發水平和技術能力方面擁有很大優勢。和已經在東南亞工業領域搶占先機的日韓企業相比,中資企業的運營成本更低,況且有國內生產的支持。”而中國企業投資東盟的另一個長處是,中國國內消費市場龐大,一些產品或中低端的部分零件可以在東盟生產,然后返銷國內。最終,中國的消費市場能為東盟經濟發展提供動力,這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水平。
實現東盟內部的互聯互通是建成AEC的關鍵。目前,不少東盟國家均撥出巨款建設公路、鐵路、橋梁、碼頭等,中國為這些項目提供的各類貸款也在增加,中國相關企業面臨巨大機遇。
泰國《世界日報》的報道說,泰國在東盟國家中占有一定的地理優勢。今后將有大量企業在泰國設立生產基地、倉儲基地和產品分銷基地,以向東盟其他國家出口產品。泰國促進投資委員會秘書長安差卡不久前表示,中國企業可在泰國建立生產基地,并借助AEC的契機向其他成員國出口。
東盟秘書處市場一體化司司長蘇巴什·保斯·皮萊指出,中國和東盟目前建立的很強的生產網絡只是針對特定產品的,此外,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利用率還很低。皮萊向本報記者出示了中國和東盟的雙邊貿易貨物清單,表明中國和東盟相互之間的十大進口商品中,一半以上都屬于同一類別的商品。“中國和東盟互相銷售的商品更多是中間產品而不是最終產品,這意味著,中國和東盟已經建立了很強的互補的生產網絡,彼此互相依賴。”中國東盟未來經貿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將取決于兩個大市場自身的消費提升。
顧清揚認為,東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橋頭堡,也是中國和歐美的利益交匯之處。如果東盟經濟一體化將東盟各國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同時又能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深化,就有望形成一個新的區域合作的大平臺,這亦有利于中國與美歐在這一區域的合作。
(本文章摘自11月26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