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類
進入6月下旬的深圳,炎熱多雨。從深圳最高峰梧桐山旁的深圳水庫大壩向兩旁望去,一邊是蜿蜒數十公里從東江引來的清澈的水,一邊是在寸土寸金的鬧市旁肆意生長的成片草林,使人頓生涼爽之感。
記者隨“香江二十年粵港共輝煌”采訪團在深圳采訪時獲悉,在繁華的香港和深圳之間鬧中取靜的深圳水庫,是東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是向香港、深圳供水的調節水庫,于1960年建成,1965年正式對香港供水,被深港兩地民眾親昵地稱為“大水缸”。
同飲一江水。人們喜歡用這五個字表達感情的深厚、聯系的緊密,在深港共飲東江水的背后,更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
據負責管理東深供水工程的廣東省國資委下屬企業粵海水務(下稱粵海水務)工作人員介紹,歷史上淡水資源奇缺一直困擾著三面環海的香港,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嚴重干旱,市民每4天供水一次,350萬人的生活陷于困境,20多萬人逃離家園。水荒使香港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香港水荒引起祖國的極大關注。周恩來總理在1963年12月特批中央財政撥款3800萬元人民幣,建設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引東江之水濟香港同胞。
東深供水工程1965年3月正式向香港供水,它將由南向北流入東江的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進入深圳水庫,再經3.5公里長的輸水涵管送入香港供水系統,從而終結了香港嚴重缺水的歷史。
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回憶錄中寫道:東深供水是關系到香港繁榮的特殊工程。
粵海水務辦公室副總經理肖靜說:“目前香港70%-80%的用水,深圳50%以上的用水都來自于東深供水工程。”
據了解,為了支撐香港、深圳和東莞三地經濟的高速發展,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東深供水工程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擴建、改造,將對港、對深及東莞沿線供水能力提升至初期的十倍多。目前,東深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達24.23億立方米。
其中,投資47億元人民幣的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將供水系統由原來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輸水變為封閉的專用管道輸水,實現清污分流。加上生物硝化處理工程,使對港深供水從“量”的保障走向“量”和“質”的雙重保障。
記者在位于深圳水庫庫尾的生物硝化站了解到,在輸入深圳水庫前,東江水要經過生物硝化站凈化。生物硝化站是為改善和保障東深供水水質建設的大型凈水工程,于1998年1月正式開工,同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設計日處理水量400萬立方米,規模為目前世界上同類工程之最。
生物硝化站工作人員將生物處理池內的彈性立體填料拉出來向記者介紹說,該填料作為天然微生物生長載體,通過鼓風曝氣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氧氣來源,微生物在填料表面富集形成生物膜,水中有機物、氨氮等在微生物的生長過程中被利用和降解,從而實現水質凈化。
數據顯示,東深供水工程從最初的每年對港供水0.68億立方米上升到目前8.2億立方米左右。從1965年3月1日至2016年底,工程自投產運行50多年來,實現安全優質不間斷地向香港供水,累計對香港供水237億立方米。
為涵養東江水源生態,廣東劃定了東江東深供水水源地保護區以及深圳水庫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范圍,在東江上游河源、惠州兩市封山造林。河源、惠州以及東深沿線的東莞、深圳,自覺放棄了不少經濟項目,以避免污染水質。
從1991年至今,廣東省人大、廣東省政府先后出臺了13個法規及文件以保護東深供水水質。一個省專門為一條河、一個工程專門頒布如此多的法規,實屬罕見。
廣東官方高度重視東深供水工程和水質的安全,于1991年授權成立深圳市東深公安分局,負責工程安全保衛及協助水質保護,守護這條“生命線工程”。
“工程自投產運行50多年以來,從未因設備設施問題而中斷過對香港、深圳和東莞的供水。”粵海水務有關負責人說。(索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