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類
鋪開一張中國地圖,以新疆為原點,一條條紅線通向四面八方:西藏、青海、貴州、河南、江西、福建、重慶……
這是一張中國石油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的扶貧與對口支援(以下簡稱扶貧)地圖,呈現著中石油18年間走過的扶貧之路:從最初的僅有新疆5個縣,發展到目前的8省區14個縣,實施扶貧項目726項(次),累計投入扶貧資金5.7億元。
作為國有重要骨干企業,18年來,中石油秉承“奉獻能源、創造和諧”的企業價值理念,始終堅持把履行央企社會責任扛在肩上,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從定點扶貧到與對口支援并舉,從簡單的項目援助“輸血”式扶貧到民生、產業、智力扶貧相結合的“造血”扶貧,從各單位分散扶貧幫困到總部統一部署、整體推進。中石油扶貧之路漸行漸寬廣,成為中國“大扶貧”理念和模式的不懈探索者及生動踐行者。
中石油集團董事長蔣潔敏稱,中石油堅持扶貧開發與合作相結合,全面履行國有重要骨干企業的經濟、政治和社會責任,展示了忠誠、放心、受尊重的企業形象。
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鄭文凱評價道,中石油自1994年參加定點扶貧工作以來,是承擔定點扶貧任務數量最多、投入力度最大、扶貧效果最顯著的中央企業之一。
“民生”兩字重千鈞
在新疆洛浦縣農民阿米娜汗家,用來做飯取暖的,不再是煙霧彌漫的棉花稈,取而代之的是清潔、實惠的天然氣。
如今,環塔里木盆地的南疆五地州30個縣市的數百萬各族群眾用上了天然氣,每戶每年節約燃料費支出1200多元,當地百姓認為這是中石油送給他們的“福氣”。自1999年起,中石油實施的“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讓百姓趕著毛驢車到幾十里外砍伐胡楊、紅柳生火做飯的歷史一去不復還。
18年來,在中石油的扶貧字典中,“民生”兩字千鈞之重。
在中石油集團總經理周吉平看來,中石油的扶貧工作始終圍繞著“改善民生、減貧致富”的目標,以民生為先,向最貧困的群體、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發力。
18年來,哪里有民生之苦、哪里有民生之疾,中石油扶貧的腳步就邁向哪里。住房、教育、醫療、道路、飲水、用氣,每一個民生項目,中石油都傾盡財力、物力、人力,讓當地舊貌換新顏。
青海冷湖區,寸草不生,戈壁漫漫,“全國降水量最少、光能輻射最大”,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注定了這里脆弱的民生工程基礎。
中石油負責對口支援冷湖區后,他們考察發現當地百姓企盼的是安全飲水。冷湖鎮僅有一座水源地,由于供水管線年久失修,沒有消毒設施,飲水質量很差。
“飲水難已嚴重影響了居民生活和健康。”中石油下屬負責工程實施的青海油田公司黨委副書記黨玉琪說,“急百姓之所急,把解決居民的安全飲水問題作為對口支援的首個民生項目。”為此,油田投資2100多萬元,實施全面的供水系統改造。按照目前的進度,該工程今年10月將竣工,困擾冷湖區多年的飲水難,也將終結。
“才引生命水,又接清潔氣”,青海油田分公司已開始著手打造冷湖天然氣工程。在鋪設供氣管線時,專門預留了生活用氣接口。今年,投資300萬元修建的7公里供氣主管線,一期工程可解決500戶居民用氣問題,使偏遠礦區居民也可天然氣入戶。
18年扶貧耕耘,受援地居民收獲了豐碩的果實。在貴州革命老區習水縣、江西革命老區橫峰縣,一條條平整、順暢的“幸福路”,讓天塹變通途;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西藏雙湖特別區,學校、醫院、電站、敬老院應有盡有,牧民不再為用電、就醫和上學難愁眉不展;在重慶開縣,天然氣產業蓬勃發展,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在福建長汀縣,“萬畝水保生態示范林”項目蔚然成林……
中石油辦公廳主任李華民稱,解決貧困人口溫飽、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是中石油扶貧開發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為民、便民、利民為宗旨,切實解決當地群眾最關心、最急迫、最現實的困難。”李華民一口氣說了三個“確保”:確保工程質量、確保使用效果、確保長期受益。
變“輸血”為“造血”
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村民聶春海和兒子都成為當地恒潤石化廠的工人,父子倆再也不愿外出打工。
自2007年4月起,中石油承擔臺前縣定點扶貧任務。告別捐款捐物輸血式扶貧,中石油探索了一條“幫扶龍頭企業,促進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傳遞扶貧責任”的產業扶貧模式。
這一產業扶貧的成功實踐,使昔日河南的最貧困縣臺前,真正走到了產業前臺。恒潤石化公司董事長尚擁軍說:“扶貧的最高境界是不用扶貧,因為它自己有了造血功能。”
這也切合了中石油一以貫之的“大扶貧”理念。“扶貧事業要‘從小做大’。”周吉平認為,企業幫扶施援的最高目標是“實現當地自我發展、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臺前縣和范縣歷史上十年九澇,當地居民常年處于“受災—返貧—救災—受災”的惡性循環中,兩縣均為國家級貧困縣,村民無以為生,紛紛外出打工。
2010年,中石油下屬的河南銷售公司接手實施定點幫扶工作,大量調研顯示,一系列民生項目的實施,雖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居民上學、就醫、出行等難題,但僅靠資金和物資捐助等常規手段,仍難以迅速改變地方經濟發展困境。河南銷售公司開始尋找新的“扶貧支點”。
2010年年底,中石油無償將自主研制的“碳四技術”轉讓給恒潤石化。從“輸血”到“造血”,產業扶貧效能開始顯現。2011年,恒潤石化上繳各種稅費較2007年增長536%。臺前縣張塘坊村人均年純收入達1.2萬元,全村實現了從貧困線到小康的跨越。
與此同時,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在凝聚、傳遞。恒潤石化表示,從2013年起,恒潤石化將接過中石油扶貧臺前縣的接力棒,承諾每年對臺前縣民生投入不低于300萬元,直至2020年。
一場扶貧接力繼續上演。中石油的扶貧理念有了新的傳承者。變“輸血”為“造血”,讓中石油的扶貧規劃,目光更深邃。
中石油已在謀劃西藏雙湖區未來的發展藍圖。中石油副總裁李華林提出的“造血”思路是:積極謀劃產業項目,待雙湖水電路等基礎條件具備后,幫助雙湖區發展牧業和旅游等產業,讓雙湖豐厚的水草、壯美的冰川,成為致富的活水之源。
“大扶貧”理念躍然而出
伴隨著中石油扶貧理念、范圍的不斷推廣,一個將“扶貧”與“開發”相結合,著力打造“民生、產業、智力”三大扶貧品牌,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的“大扶貧”理念呼之已出。這其中傳遞出一個核心價值觀:扶貧更要扶智、扶技。
目前,中國扶貧工作已由解決溫飽進入鞏固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
此時,一個全新的難題擺在眼前:按照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的國家新標準,對應扶貧對象規模高達1.28億人。這一人群大都分布在偏遠地區。不同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現象,為扶貧工作帶來巨大挑戰。
“以中石油為例,目前中石油扶貧開發范圍內貧困人口數已超過500萬。并大多生活在老、少、邊、窮區域。自然條件差、人員分散對企業扶貧提出了很高要求。”周吉平說。
中石油扶貧辦主任陳根文說,貧困家庭成員大都缺少生活技能。比起資金援助,“大扶貧”理念需要企業站得更為高遠,從提高貧困者素質的“末梢”入手,通過技能培養、人才支援、創新產業扶貧等模式,將扶貧工作提升至全新高度。
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扶貧更要扶智、扶技成為中石油扶貧工作共識。目前,這樣的扶貧理念已在一些地區卓有成效。
中石油新疆培訓中心堪稱農牧民的一所大學校。在這里,有多種技能培訓,從砌筑、電焊,到烹調、汽車駕駛維修。以前習慣于放牧的農民,經過培訓后掌握一技之長、順利結業的,可取得社會認可的職業技能鑒定證書,幫助他們找到工作,盡快脫貧解困。近年來,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和新疆培訓中心培訓各類人員達上萬人。
在每一個定點扶貧和對口支援地區,中石油把扶貧與扶智、扶技有機結合,不斷加大教育、科技和智力扶貧力度,并且把先進的發展觀念、管理理念和方法帶到貧困地區。十幾年來,中石油援建和改擴建一批學校,改善基礎教育條件,幫助上萬名適齡兒童走進明亮課堂;送新知識、科技成果、技術指導下鄉,為貧困地區百姓打開了一扇通向新生活、新希望的窗口。
扶貧之路,征程未已。中石油堅毅前行,不辱使命。
(本文章摘自10月11日《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