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類
從新疆的百里風城到東海之濱的江蘇,從甘肅河西走廊到東北的山地、內蒙古的戈壁,一排排巨大的白色風機轉動間,綠色的電能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人們的生活中。十年間,我國風電裝機從近50萬千瓦迅速增長到5000萬千瓦以上。截至今年6月,中國正式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并網風電達5258萬千瓦。
規模從小到大,技術從跟隨到領先,運行控制能力從弱到強。十年間,我國的綠色風電“風行”全國。
打造世界第一風電大國
“一年一次風,從春刮到冬。”內蒙古赤峰市處于大興安嶺山脈與燕山山脈分割的不連續開闊地帶,風電改變了赤峰的發展軌跡。
如今,草原上林立的“大風車”不僅為赤峰帶來了滾滾財源,也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十幾年間,赤峰市的風電從無到有,目前風電與火電裝機容量比已達到了1:3。赤峰塞罕壩上的風電場,每年可以節約100多萬噸煤炭。
赤峰所處的蒙東地區風力資源豐富,是國家規劃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截至今年7月,蒙東地區風電裝機達到666萬千瓦,占全網總裝機的32%,風電日發電量占用電量的比例最高達到72%,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數據顯示,我國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產能上限分別約為42億噸、2億噸、3000億立方米,國內常規化石能源難以支撐經濟社會較快發展的能源消費需求。發展風電等新能源對提高能源供應能力、降低對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十一五”以來,國家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制訂了鼓勵風電發展的區域電價、投資補貼、費用分攤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形成了促進新能源發展的政策體系,實施了一批風電特許權項目。在國家政策推動下,風電發展速度驚人。據測算,從2006年至2011年的6年間,我國風電年均增長85%。國家電網成為全球風電接入規模最大、增長速度最快的電網。
破解風電并網世界難題
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長肖世杰指出,風電出力的間歇性和波動性是導致風電并網及消納困難的根本原因。要有效解決這一世界難題,需要從電源結構、電網結構和電網調度運行等方面著手。
而中國的風電大國之路面臨更多現實的制約。
我國風電資源主要集中在“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北部)地區,其風電并網裝機容量占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的90%,但受限于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難以實現大規模風電就地消納,而且這些地區以火電為主,多為供熱機組,電源結構單一,系統調峰、調頻資源不足。同時,我國新能源發展初期,設備制造標準缺失,設備制造門檻低、廠商品牌眾多。2009年以前生產的風機大都沒有低電壓穿越等基本功能。
面對世界級難題的挑戰,國家電網公司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新能源科技研發累計投入40億元,開展357項科研項目,建成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和國家風電技術與檢測研究中心,掌握了先進的新能源發電與送出聯合調控技術,促進新能源設備制造技術不斷升級和設備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提升。
在26個省的570個風電場,國家電網公司建設了“風電實時監測網絡”,目前預測的準確度達到了85%,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迎接風電裝機億級千瓦時代
目前,我國各級政府核準的風電項目已全部及時并網。2006年以來,國家電網公司累計投資458億元,建成風電并網線路2.53萬公里,相當于兩個長征的線路總長,新(擴)建變電站420座。
2011年,國家電網調度范圍風電年發電量達到706億千瓦時,較2006年增長了28.2倍,年均增長96%。2006年至2011年,我國風電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992小時,與歐美國家大體相當。
今年7月份,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重點建設河北、蒙東、蒙西、吉林、甘肅、山東、江蘇、新疆和黑龍江等9個大型風電基地,到2015年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億千瓦。
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認為,當前新能源和電網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特高壓技術也已經成熟,大規模開發新能源的條件已經具備。但他同時坦言,目前我國“三北”地區風電比重已經達到20%的較高水平,當地風電開發規模大與消納能力小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從全國看,風電占電源裝機的比重只有5%,中東部地區調峰資源較為豐富,消納風電的市場潛力未充分發揮。因此,迎接大規模風電開發迫切需要加強統一規劃,加快調峰電源和特高壓跨區輸電通道的建設,從根本上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
2012年5月,國家電網開工建設哈密—鄭州±800千伏直流工程、新疆與西北主網聯網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實現新疆哈密、甘肅酒泉風電跨省跨區輸送。當前,一批跨區特高壓線路正在進行可研設計或開始前期工作。
有關專家指出,風電的大發展需要將“三北”風電基地和“三華”電力市場捏在一起,從而實現全國范圍的電力消納與風電調峰。這一切,離不開大量的標準制定、技術創新、政策創新以及利益補償難題的攻克。
(本文章摘自9月20日《光明日報》)